中小学生作文网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XML地图 Tags标签 手机版 APP客户端 浏览记录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手机版 首页 > 初中作文 > 初三作文 > 初三读后感:《乡土中国》读有感

初三读后感:《乡土中国》读有感

时间:2025-08-25 20:36:05 | 作者:
听作文 - 初三读后感:《乡土中国》读有感
00:00 / 00:00

-

+

语速: 慢速 默认 快速
- 8 +
自动播放×

成熟大叔

温柔淑女

甜美少女

清亮青叔

呆萌萝莉

靓丽御姐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条内容?
立即播放当前内容?
确定
确定
取消

读罢《乡土中国》,“这可不是当下的中国像”――这是来自一个完完全全城市人的感叹。书中有大量鲜活生动的实例,然而对我们从小生养在城市者而言却成为十足的新鲜。七十载过去,中国社会面貌已然天翻地覆,时代使命也经历相当巨大的跨越。但在今天重新回望过去的乡土岁月,我们或许正如“读史以明智,为鉴照前途”一般,站在现代人的立场认识过去,又以历史的视角照见未来。

已经失掉了乡村生活的实际与基础,我们在《乡土中国》这里认识过去的中国,认识我们的传统何以作为传统被一代代人恪守和尊重,认识如今耳熟能详的那些风俗、谚语背后的文化与社会根基――这正是它原初的目的与内容:在提炼现实的维度上为乡村的中国社会画像;创作于中国城镇化的萌芽期,彼时受困于抗战和国内势力分立,城乡分裂非常明显,而乡村人口又占据主流,认识乡村中国自然能够更好的推进乡村建设与城市化。这样不拘泥于某一具体问题的内容,使得《乡土中国》在今天更有发挥价值的见地。这不仅仅在结论上,作者在提炼过程中所记录的实例以及所使用的办法,对学术对应用都有不磨灭的价值。

打比方说,对乡村中国深刻的认识,来源于作者丰厚的实地探究,最使我们亲切与认可的也是他的实践与科学精神。《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无讼》两部分内容探讨乡村改革中理论与实际发生的摩擦,作者立足乡村实际,在考察与思辨后大胆地指出“想当然的不一定正确,众人说的也不一定可靠”,对“使乡下人变聪明的办法是普及文字与知识,而使乡村更加科学有序的必要是推行法治”这些看似不证自明的论点提出具有创见的异议,读来既醍醐灌顶,又深深为其勇气与实证品质所触。

我们或许问,过去最“土气”的中国,今天还可见乡土中国的影子吗?社会的面貌在飞速的变,社会内在的结构也毋庸置疑的不断变化,但是中国人变的真的有那么快吗?仿照费老先生的方法与观点,尽管“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但是“旧的生活方法有习惯的惰性”,换句话说,当习惯不足以成为障碍,保留经验的行为仍然可以算作“保守”的意义时,更可能的现象是习惯的残留、“注释”,而非习惯的更替。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很不均匀,如果是就改革开放后才踏入城市化的大片区域来看,踏入城市的家庭不过两三代人,当代青年人的父母或许就是随着他们的长辈自农村走进城市的,而真正完全扎根于城市或许就是从青年人这一辈开始。在这样的情况下,某些从过去带来的经验,从泥土中携带的习气,是否依然得以保存?《血缘和地缘》一节中所提出的人情往来的通则,今天依然被盛奉为不言自明的社交准则;《差序格局》与《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中极具相对性的群己界限和道德标准,是否仍然深深根植于当代人的心中,使人们顽固地“不肯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而在实际上妨碍了国家利益的实现、团体利益的认同?《乡土中国》曾经全面的概括了这些普遍的、广泛的属于中国人的特质并进一步深入其文化根本,如今这些见地里的结论在部分意义上依然统摄着整个中国社会。

如今的中国,可以察觉逸散在城市楼宇间属于土地的气息,但亦清楚的看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必在更迭之中越来越多的脱离土地和乡村,而乡村本身也在发生新的变化。弄清楚乡村的脉络,要探寻在其上拔地而起的城市文明的轨迹或许也不再那么“当局者迷”。

Tags标签
复制全文
听作文
评论区( 初三读后感:《乡土中国》读有感)
内容:
剩余字数:360/360


     :: 正在为您加载评论……


每页10条,共0

版权声明:

1、作文《 初三读后感:《乡土中国》读有感》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作文《 初三读后感:《乡土中国》读有感》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4、本页网址: https://www.jx7.net/chusanzuowen/217826.html

next
play
next
close
X
关闭
手机客户端
APP下载